跳到主要內容區
:::
:::

「未竟之人」舞者與科技藝術結合之完美展演

於1996年建校的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在11月迎來27周年,此次以「創世紀-AI 之魅」為主題,「未竟」為核心。六大主軸活動「未竟之人」、「未竟之域」、「未竟之名」、「未竟之城」、「未竟之手」及「未竟之界」,結合AI 與藝術,展現師生跨領域研究與創新教學成果,為本校校慶活動揭開序幕。

 

在11月16日晚上七點登場的「未竟之人」,是由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所羅禾淋副教授導演;本校詹景裕校長、陽明交大林一平終身講座教授、台灣大學洪一平教授監製;實踐大學龔志銘教授擔任技術總監的科技藝術展演,結合了AI、燈光與無人機的跨領域合作。並鏈結了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實踐大學等優秀的學生們一同製作。

 

此次展演主題為「有重量的光束」,導演羅禾淋提到光束是無法觸碰的,也因此對於光束質量的想像多是無形或輕盈的。而當光束擁有重量時,光束將成為人們唯一的救贖。在近幾年的社會運動中,光束成為一種軟性抗爭的手段,雷射亦成為街頭運動最重要的象徵,以此干擾設備精密的國家機器,進行一種無形但有效的照射,此重量亦是對自由民主的追求。

 

這次展演運用AI音樂自動生成,融合無人機群的運動軌跡。除了動作設計外,更巧妙地結合AI音樂的運算,透過參考AI生成的音樂來進行演出。AI透過關鍵字和形容詞的自動生成,呈現了人們對「自由」的多元想像,就如同雷射在大地上揮灑的畫筆一般。

 

無人機在此作品中象徵著自由,在天空與地面之間恣意翱翔,不受物理限制。而雷射則成為對抗的象徵,以無介質的方式,運用光來進行軟性的抵抗。AI透過生成與無人機和雷射相關的關鍵字,創作出一首音樂,這首音樂不僅決定了無人機的演出方式,更讓無人機與音樂共同演繹,實現了AI生成演出的獨特可能性。

 

儘管因為天候風速影響,為了安全減少了部分無人機群,但演出效果依然使人震懾。透過舞台燈光與雲霧的效果,將校園場域轉換成了另一個沉浸舞台;無人機的展演則展現了其能動性並擴增了舞台的空間,雷射光束更加強了與舞者之間的連結,既無形又有重量。現代舞舞者與科技藝術的結合,則讓人與機器之間有了更深的連結。

 

經濟日報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