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

藝文創業直達車 池上秋收藝術節 藝術建構地方魅力

照片

    由創團50週年的雲門舞集擔綱演出《天光.霞》,2023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日前圓滿落幕,主辦單位台灣好基金會執行長、前文化部政務次長李應平回顧藝術融入地方創生,指出新時代學子如能秉持逆向思考等新角度,把小眾藝文劣勢扭轉為優勢,返鄉建立地方魅力論述,不失為藝術生涯發展的可行途徑。

    李應平(9日)接受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邀請,在一場「藝文創業直達車」座談會中,分享2009年起台灣好基金會投入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的心路歷程。她-表示,原本對台灣民眾而言,池上最知名的事物無非就是「池上便當」,如今藉由藝術節作為發聲管道,不但建構了地方認同,也帶動青年返鄉,讓池上經營出一年365天的旅遊觀光「慢經濟」,關鍵就在於藝術融入地方之後,翻轉全台對於池上的想像。

    她指出,2009年第一屆秋收藝術節,整個以大地為舞台,中央山脈為背幕的稻田演出場地上,就只有一台鋼琴和小型絲竹樂團挑大樑,但演出畫面被《時代雜誌》選為當周全球最美照片之一,讓台灣好基金會與地方更確認藝術融入地方所發揮的魅力。

    而要打造出如今揚名國際的「天地人合一的天然劇場」,李應平強調藝文青年工作者必須要備耐心,要花時間去積累、醞釀創意與行動,一旦讓地方創生產生質變,就能號召更多民眾認同。她以2013年藝術節為例,演出當天下午不巧一場大雨,一般情形下這種戶外節目基於表演者安全考量都會取消演出,但雲門舞者卻堅持上場,因為他們認為農民不會因下雨就不下田耕作,藝術家也不該以下雨為藉口拒演,只是把表演內容換為更適合溼滑場地的《水月》等舞碼,這就是藝術節核心價值贏得舞者認同的寫照。

    除李應平外,南藝大「藝文創業直達車」座談與會者還包括前台積電人資長廖舜生、文化部首屆社區營造青年獎得主林建叡等,分別從企業經營與創投、社區營造等角度,分享藝文創業的可行途徑。廖舜生以多年近身觀察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的經驗指出,所有創業都要具備明確的願景與價值的堅持,謹守正道,同時要保持終身學習的熱情。南藝大建築所畢業的林建叡則以自己在大崎藝農基地的實踐案例,在人文科系遭遇挑戰的當下,鼓勵學弟妹保持對於藝文的價值信念。

 

濟日報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