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

《不安的堡壘–疫情之後的我們》臺南藝術大學羅禾淋個展

    COVID-19於全球肆虐之下,改變了人們當下的生活習慣,面臨後疫情時代,駁二藝術特區邀請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羅禾淋助理教授策展,以《不安的堡壘–疫情之後的我們》為主題,邀請國內外多組藝術團隊,進行後疫情時代的思考與探索,其中羅禾淋觀察到疫情導致的全球化節奏並非人們以為的停滯或緩慢等喘息的狀態,反而是更快的「加速」,國家與國家的關係更為緊張,國家與人民也透過「疫情」的理由加速人民的監管與控制,甚至也因為實體活動紛紛轉為線上,使得「虛擬化」成為各國科技策略的首要發展方針,在「競速」之下,這種加速並非照著人們已知的方向所進行,也因此產生了「不安」,另外面對這種不安,關閉邊境封鎖入境成為各國自保的一種手段,這種銅牆鐵璧的「封城」與「鎖國」,就是一種最後的「堡壘」,而這種堡壘卻是一種「不安」的狀態。

    展覽共邀請18組的國內外藝術家,依據「疫苗的冷戰爭」、「病毒的宗教化」、「加速的資訊病」來進行作品的邀情。「疫苗的冷戰爭」以冷戰主題為焦點,邀請了代表臺灣參加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藝術家吳天章,展出全新的作品《港口情歌》;也邀請了經典作品,如北藝大新媒系主任也是知名錄像藝術家袁廣鳴的作品《不舒適的明日》,與知名錄像藝術家陳依純的作品《神啊,請拯救我吧!》。「病毒的宗教化」則以人們因為病毒而改變的生活習慣之轉變為主題,邀請的作品包含榮獲Ars Electronica林茲電子藝術獎的生物藝術家林沛瑩的新作品《邊界溶解》,新銳的互動藝術團隊有電互動的新作品《活在彼此的虛幻世界裡》兩件作品透過不同的方式詮釋社交距離,而知名藝術空間水谷藝術也首次以藝術家的身份,以新作藝術計畫參與展覽,將透過工作坊,讓民眾共同參與作品計畫的創作,並且以《魔王的姿態》讓觀眾思考病毒到底長什麼樣子。「加速的資訊病」則是邀請了新科臺北美術獎得主張碩尹,與鄭先喻、Dino共同合作的作品《台北機電人2.0:訊息瘟疫》;南藝大動畫影像所的副教授Janaka Rajapakse展出新作《ThoughtMix: Generative Intelligence》,討論疫情下的網路與網路使用者的狀態。

    另外展覽也邀請俄羅斯Now&After新媒體藝術中心(Media Center Now&After ),以「疫情時代」為主題推薦影像作品參與,本影像單元由INTERNATIONAL VIDEO ART FESTIVAL NOW&AFTER提供,其單元名稱為WE’LL DEAL WITH THAT TOMORROW,由NOW&AFTER新媒體藝術中心總監Marina Fomenko選片後,再由策展人羅禾淋依據不安的堡壘子題進行詮釋。其中展出多位國際藝術家的錄像藝術作品,包含疫苗的冷戰爭:Andrew Binkley、Natasha Cantwell、Meirav Heiman;病毒的宗教化:Zhon-Zhon Sandyr + Kuchiran Yuri、Madara Tropa 、Marina Fomenko、Evgeny Berezin;加速的資訊病:NEFT’ art group、Azedine El Ouafi、Stuart Pound,集結了國際多位錄像藝術的作品,討論疫情時代與藝術家之間的關係,並透過駁二與俄羅斯Now&After的合作,未來將以錄像單元的巡迴交換,對於封鎖國境的當下,進行一種國際串聯的展覽模式,也試圖對疫情後當下找到一種協調的可能。

    展覽從3月26日至8月29日,其中也將有多場的講座與工作坊,包含水谷藝術讓民眾參與其創作計畫的工作坊,與林沛瑩邀請民眾參與其作品的工作坊。也邀請多位知名學者,對於後疫情時代進行討論,包含南藝大博士後研究員李寅彰、南藝大助理教授袁子賢、中國科大助理教授施登騰,講座主題包含疫情之後的影像、疫情之後的電影、疫情之後的博物館展示三大面向。此外,也邀請Now&After新媒體藝術中心總監Marina Fomenko,透過視訊的方式與策展人羅禾淋進行國際論壇,希望透過討論,找到疫情之後藝術創作、展示的更多可能性

 

《不安的堡壘–疫情之後的我們》臺南藝術大學羅禾淋個展
瀏覽數: